早产儿怎样科学呵护?
1、 保暖早产儿的体温中枢发育不成熟,体表面积大,皮下脂肪少,不能稳定维持正常体温,很容易随着环境温度改变出现体温变化,合理保暖对于他们尤其重要。室温应保持在24-26℃,空气干澡会造成早产儿水分挥发过多,所以应保持相对湿度55-65%,体重越轻,环境温度应越接近于早产儿体温,勤量体温,维持宝宝体温在36-37℃。2、 喂养早产儿胃容量小,消化能力弱,易发生溢奶、呛咳、呕吐、腹胀、腹泻等。母乳易于消化,营养均衡,有吸吮能力的早产儿应尽早哺乳。如无母乳,应喂早产儿专用配方奶,少食多餐,由稀到浓,由少到多,尽量根据宝宝的作息时间予以喂养。早产儿过早离开母体,因为母乳中缺乏维生素,生后易出现新生儿出血症,故应在生后及时补充维生素K及其他多种维生素。3、 皮肤护理早产儿皮肤薄嫩,容易破损感染,应注意清洗、洗后涂少许润肤油,特别注意皮肤皱褶处如颈部、腋窝、腹股沟、会阴等部位的清洁护理。早产儿脐带脱落多较足月儿晚,应保持脐部清洁干燥。早产儿的生理性黄疸通常比足月儿持续时间长,黄疸程度也较重,一般多在一月内退黄。父母与早产儿的皮肤接触还可从促进亲子关系的建立和刺激宝宝的皮肤感觉,可于清洗后进行轻柔抚触。4、 环境要求早产儿视听觉发育不成熟,喜暗好静,应减少声光对早产儿的影响,房间内光线不宜过强,避免灯光直射宝宝眼睛,防止视网膜损伤。保持安静,尽可能集中操作,动作轻柔,避免不必要的刺激和干扰,尽量提供宝宝完整的睡眠时间,不宜使其突然惊醒,尽量提供一个舒适、安静、安全的环境。5、 预防接种很多早产儿因体重过轻,暂时不宜接种疫苗,应在体重达2000克以上才进行预防接种,接种前必须询问医师,无其他禁忌症才可以注射。
早产的护理措施?
【早产儿的护理措施】:
早产儿又称未成熟儿,是指胎龄大于28周,但不满37周的活产婴儿。
常见护理诊断
(一)体温改变的危险(体温过低) 与体温调节中枢功能不健全、体内产热不足有关。
(二)营养失调 低于机体需要量 与消化道消化、吸收功能不全有关。
(三)有感染危险 与免疫功能低下有关。
(四)有误吸的危险 与下食管括约肌压力低、胃底发育差有关。
(五)潜在并发症
呼吸暂停 与呼吸器官发育不成熟有关。
出血 维生素K缺乏有关。
护理措施
(一)环境
早产儿与足月儿应分室居住,室内温度应保持在24℃~26℃,晨间护理时,提高到27℃~28℃,相对湿度55%~65%。病室每日紫外线照射1~2次,每次30min.每月空气培养一次。室内还应配备婴儿培养箱、远红外辐射床、微量输液泵、吸引器和复苏抢救设备。
(二)保暖
应根据早产儿的体重及病情,给予不同的保暖措施,一般体重小于2000g者,应尽早置婴儿培养箱保暖。婴儿培养箱的温度与患儿的体重有关,体重越轻箱温越高。体重大于2000g应放在婴儿保暖箱外保暖,维持体温在36.5℃~37℃。因头部面积占体表面积20.8%,散热量大,头部应戴绒布帽,以降低耗氧和散热量;各种操作应集中,并在远红外辐射床保暖下进行,没有条件者,采取简易保暖方法,并尽量缩短操作时间。每日测体温6次,注意体温的变化,如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
(三)合理喂养
出生体重在1500g以上而无青紫的患儿,可生后2~4h喂10%葡萄糖水2m1/kg,无呕吐者,可在6~8h喂乳。出生体重在1500g以下或伴有青紫者,可适当延迟喂养时间。喂乳量应根据消化及吸收能力而定,以不发生胃内潴留及呕吐为原则。最好母乳喂养,无法母乳喂养者早产儿以配方乳为宜。吸吮无力及吞咽功能不良者。可用滴管或鼻饲喂养,必要时,静脉补充高营养液。喂养后,患儿宜取右侧位,并注意观察有无青紫、溢乳和呕吐的现象发生。准确记录24h出入量。每日晨起空腹测体重一次,并记录,以便分析、调整营养的补充。
(四)维持有效呼吸
早产儿出生后吸入空气时,动脉氧气压(Pa02)<50mmHg或经皮氧饱和度(TcS02)<85%以下者,为有缺氧症状,应给予氧疗及呼吸支持方式,吸入氧的浓度、时间应根据缺氧程度及用氧方法而定,使血液中氧含量维持在Pa02在50~80mmHg,或TcS02在90%~95%。若持续吸氧时,吸氧的时间最好不超过3d或在血气监测下用氧,防止氧疗并发症的发生。
(五)连续3d补充维生素K,预防出血症。
(六)预防感染
应加强口腔、皮肤及脐部的护理,脐部未脱落者,可采用分段沐浴,沐浴后用2.5%碘酒和75%酒精消毒局部皮肤,保持脐部皮肤清洁干燥。脐带脱落后每日沐浴1~2次,每日口腔护理1~2次。制定严密的消毒隔离制度,工作人员接触患儿前后均应洗手,严禁非本室人员人内。如人流量超过正常时,应及时进行空气及有关用品消毒,确保空气及仪器物品洁净,防止交叉感染的发生。
(七)密切观察病情
护理人员应具有高度的责任感与娴熟的业务技能,加强巡视,正确喂养,及早发现病情变化及时报告医师,做好抢救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