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dmin

怀孕期手部肿胀会导致什么不良后果吗?

安逸月嫂 2025-05-10 17:32 0 0条评论

一、怀孕期手部肿胀会导致什么不良后果吗?

手部肿胀可能会导致腕管综合征在怀孕的最后几个月,如果你觉得手掌发麻或者疼痛,请不要担心,因为不只你一个人会有这种感觉。腕管综合征一般会影响大拇指、食指、中指和无名指的一部分。这种情况有时候出现在一只手上,有时候双手都有。一般来说,工作时双手总是作重复动作的人,比如打字、弹钢琴或者切肉,都可能出现腕管综合征。但是在怀孕的时候,几乎每个人都会患上腕管综合征。当手腕向后弯曲的时候(比如打电话),这种症状尤其让人难受。

二、为什么孕妇会全身酸疼

全身酸疼 当人体立正的时候,因为肌肉和韧带彼此协调,身体重心左右前后保持平衡。而在怀孕期间,因为子宫慢慢扩大,腹部膨胀逐渐隆起,身体重心会前倾,为了维持身体的平衡,各组肌肉以及韧带就会加重负荷和张力。所以,肌肉的动作是由自然性转变成有意识性的,长期保持这种状态,有些准妈妈易于感到疲累,进而肌肉就会产生酸痛。所以在孕期,应少干重体力劳动。

手部疼痛 准妈妈有的时候食指、中指、大拇指的指端可能会感觉到有异常的发生或手指发生疼痛,疼痛会在夜间加重,有的时候疼痛还会向肘、肩部蔓延,可一侧或者双侧。在医学临床上,此类症状称为腕管综合征,主要是由于孕期的生理性水滞留,导致手腕腕管部部分水肿并挤压神经所引起的,通常在怀孕晚期症状开始逐渐减轻、产后多可逐渐消失。

腰部疼痛 腰部疼痛通常是发生在妊娠晚期,主要是由于两种疾病所致的,一是致密性骶髂关节炎,二是骨盆疼痛综合征。骨盆疼痛综合征的孕妇可感觉到钝痛,疼痛感是由于骨盆位置向子宫、大腿、腹股沟等位置扩散。孕妇可感觉到宝宝已经很靠近盆腔下部了,分娩也接近了,但并不是临产的时候不断宫缩造成的规律性阵痛。致密性骶髂关节炎的孕妇可感到腰骶部发生疼痛,有的时候可向下蔓延至两侧臀部以及大腿。其主要原因是因为内分泌作用下,使到肌腱韧带变得松弛,使骶髂关节松动,没有了稳定性。

三、腕管综合征的原因,腕管综合征怎么引起的

腕管综合征发生的原因,是腕管内压力增高导致正中神经受卡压。腕管,是一个由腕骨和屈肌支持带组成的骨纤维管道。前者构成腕管的桡、尺及背侧壁,后者构成掌侧壁。腕管顶部是横跨于尺侧的钩骨、三角骨和桡侧的舟骨、大多角骨之间的屈肌支持带。正中神经和屈肌腱由腕管内通过(屈拇长肌腱,4条屈指浅肌腱,4条屈指深肌腱)。 尽管腕管两端是开放的入口和出口,但其内组织液压力却是稳定的。腕管内最狭窄处距离腕管边缘约50px,这种解剖特点与腕管综合症患者切开手术时正中神经形态学表现相符。正中神经走行在屈肌支持带下方,紧贴屈肌支持带。在屈肌支持带远端,正中神经发出返支,支配拇短展肌,拇短屈肌浅头,和拇对掌肌。其终支是指神经,支配拇、示、中指和环指桡侧半皮肤[2] 。

无论是腕管内的内容物增加,还是腕管容积减小,都可导致腕管内压力增高。最常见的导致腕管内压力增高的原因,是特发性腕管内腱周滑膜增生和纤维化,其发生的机理尚不明了。有时也可见到其他一些少见病因,如屈肌肌腹过低,类风湿等滑膜炎症,创伤或退行性变导致腕管内骨性结构异常卡压神经,腕管内软组织肿物如腱鞘囊肿等。

有研究认为过度使用手指,尤其是重复性的活动,如长时间用鼠标或打字等,可造成腕管综合征,但这种观点仍存在争议。腕管综合征还容易出现于孕期和哺乳期妇女,机理不明,有观点认为与雌激素变化导致组织水肿有关,但许多患者在孕期结束后症状仍然未得到缓解

非手术治疗

腕管综合症非手术治疗方法很多,包括支具制动和皮质类固醇注射等。

医生常常建议患者采用支具制动来控制病情发展,缓解症状。 常用的是预制好的支具,佩戴后腕关节被控制在背伸30度位。但这样的背伸角度会增加腕管内压力。有研究证实,腕管综合症患者腕管内压力增高,腕关节背伸时压力进一步增加。控制症状的最有效体位是中立位。将腕关节固定于中立位,可以降低腕管内压力,但最利于手功能发挥的腕关节位置是背伸30度位。考虑到中立位不利于手工能发挥,因此,一般的建议是白天不固定,晚上用支具将腕关节固定在中立位。

口服消炎药和局部注射皮质类固醇药物也是常用方法,文献报告成功率不一。 Celiker等通过随机对照研究,对比了皮质类固醇注射与非类固醇类消炎药联合支具制动的疗效。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症状都明显改善。但因仅随访8周,结论没有足够说服力。 Edgell等和 Green 都认为如果局部注射可以暂时缓解症状,则手术成功率很高。也有文献报导激素注射存在并发症,如损伤正中神经等。 通过啮齿类动物试验模型研究发现,即使将地塞米松直接注射到神经内部,也不会损伤神经。所有其它类固醇药物注射到大鼠坐骨神经内时,都会损伤神经。因此,尽管可以暂时缓解症状,但皮质类固醇注射不建议常规应用[7] 。

手术治疗

如果保守治疗方案不能缓解患者的症状,则要考虑手术治疗。1924年, Herbert Galloway做了第一例腕管松解手术。之后,出现了多种手术方法,包括各种切开手术、小切口减压及内窥镜手术等。 尽管手术目的是松解正中神经,但也可能因医源性原因造成一束甚至几束正中神经损伤。因此,无论偏爱何种手术方式,都应当以可以充分显露正中神经为前提,以免伤及神经。对于腕部结构有损伤、有占位性病变、有滑膜病变、需二次松解减压者,最好还是做切开松解减压,而且还是长切口,以便能实施附加手术。使用短切口出现问题时,如操作困难、难于直视等,也应该延长切口,变短切口为长切口,以免发生意外。

内窥镜技术是一种“微创”手术治疗方法,切口小,创伤小,可以避免术后切口不适等问题。 目前,使用各种内窥镜技术的文献很多,不过,也存在一定问题,例如,医源性神经损伤,视野欠佳,不能辨别解剖变异,松解不充分以及费用较高等。如果视野不充分,应改为切开手术。也有一些医生则认为小切口切开减压手术也是“微创技术”,也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率。

内窥镜“微创”腕管松解手术分为双入路(Chow法)和单入路(Agee法)两大类。双入路为在腕管近侧和远侧各切开一个约25px的小切口,在内窥镜指导下,用小钩刀切开屈肌支持带。 单入路则只从腕管近侧切开一个小切口,在内窥镜的指导下,用特殊切刀切开松解屈肌支持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