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dmin

婴儿在夏天的时候要注意哪些方面?

安逸月嫂 2025-05-02 12:17 0 0条评论

婴儿在夏天的时候要注意哪些方面?

一、勿过多食用冷饮:冷饮是小儿喜欢的食品。一定要限制摄入量。过多摄入冷饮会引起小儿胃肠道疾病,也可伤害牙齿。冷饮一般要比胃内温度低二、三十度。胃黏膜受到过冷刺激后,黏膜血管强烈收缩,胃内分泌紊乱。胃酸、胃酶分泌锐减,使胃的消化、杀菌、免疫能力大幅度下降。儿童胃黏膜非常娇嫩,很易造成“冷食性胃炎”,出现腹胀、恶心、呕吐、消化不良等症。若冷饮不合格,还可造成细菌性胃肠疾病。过多食冷食还可影响小儿牙齿发育,尤其是换牙期。
二、食用熟食:夏季蚊蝇较多,细菌容易繁殖。食用熟食一定要倍加小心,尽量不食用熟食,熟食要经过高温后再给孩子吃。
三、不要食用剩饭:即使是放在冰箱中,也要加热后再吃。冰箱不是消毒箱,冷藏室中的细菌同样可污染食品。
四、避免肠道传染病:夏季是肠道传染病的好发季节,如细菌性痢疾、大肠杆菌性肠炎等,注意饮食卫生,是阻断肠道疾病的有效方法。
五、避免蚊虫叮咬:尤其是到野外游玩时,野外蚊虫有毒,小儿被咬后由于毒素作用,局部会出现严重的红肿。甚至发烧。另外,蚊虫也是传染病的传播媒介,没有接种过乙脑疫苗的小儿,更易被传播上,即使是接种了乙脑疫苗也有被传染的可能。
六、防止日光性皮炎:夏季日光中紫外线指数大,应注意避光。尤其是对小儿眼睛的保护。配戴太阳镜一定要注意太阳镜的质量,劣质的太阳镜不但不能有效的防止紫外线的辐射,反而会损害眼睛。涂抹防晒霜时也要注意质量和防晒系数。
七、预防哮喘:夏季花粉、粉尘、驱蚊药等等,都可成为过敏原,引发小儿哮喘。
八、慎用驱蚊药:以防夏季哮喘,或中毒反应。
九、预防“红眼病”:不要混用毛巾,到游泳馆游泳时要注意馆内卫生。去年夏季,秦皇岛市中小学生有将近八成患“红眼病”,持续高热,恶心呕吐,病程达半月甚至更长。主要是游泳孩子密度大,游泳池中水的消毒不及时。要常规使用滴眼液。注意隔离。
十、夏季穿得少,要注意小儿摔伤:尤其是膝关节是最易受伤的部位,而且不易康复,要注意保护。
十一、科学使用空调、电风扇:不要把室内温度调得太低,一般情况下,室内与室外温度之差不超过7摄氏度。
十二、注意小儿皮肤护理:避免出痱子。
十三、生瓜果,生菜中可能附有虫卵:吃进后可在人体中生长、繁殖,到秋季时,虫卵变成成虫,是小儿罹患肠虫症、胆道蛔虫症等的主要原因。小儿不宜食半生食品,如涮海鲜产品、肉等,吃半生的淡水海螺、螃蟹等可感染上肺吸虫病。小儿手上和指甲缝中可存在蛲虫卵,通过口腔进入肠道使小儿患肠蛲虫症。
十四、夏季通风:开窗睡觉时注意不要有对流风,空调的冷风口和电扇不要直接对着小儿吹,尤其在小儿出汗时更应远离风口。
十五、多饮用白开水:任何饮料都不能代替白开水。
十六、补盐:小儿夏季出汗多,适当增加盐的摄入。
十七、午睡:夏季日照时间长,晚间睡眠时间相对少,要让小儿午睡。
十八、苦夏:因夏季炎热,小儿食欲差,但消耗不少,要摄入富含蛋白质的食物,以保证小儿生长需要。
十九、进商场、游乐场、冷饮厅、麦当劳等场所:室外是烈日炎炎,进入带有空调的场所时,小儿汗毛孔突然关闭,会发生外感风寒,很易患感冒。一定要注意小儿出汗时不要马上进入带有冷气的房间,要擦干身上的汗水,穿上长裤长袖衬衫;到室外后再换上短衣。这样虽然费事,却能避免小儿患病。
二十、防止小儿中署:夏季要让室内通风,即使是有空调的房间,也要定时开窗通风一定的时间。不要让小儿在烈日下玩耍,多饮水。尤其是婴幼儿,家长总是怕着凉受风,往往穿太多,不敢开窗,造成小儿中暑。

有哪些关于新生儿护理的基础知识呢?

新生儿护理需要细心和耐心,以下是一些基础且重要的知识,帮助新手父母更好地照顾宝宝:

1. 日常护理

脐带护理:

保持脐带干燥,避免沾水,用75%酒精或碘伏轻轻擦拭根部(每日1~2次),直到自然脱落(通常1~2周)。

穿尿不湿时避免摩擦脐带,可折边露出脐部。

若出现红肿、渗血或异味,及时就医。

皮肤护理:

新生儿皮肤娇嫩,洗澡水温控制在37-38℃,时间不超过10分钟,每周2-3次即可(夏季可适当增加)。

使用无刺激的婴儿沐浴露,褶皱处(颈部、腋下、腹股沟)要清洁彻底并擦干。

红臀预防:勤换尿布,便后用温水清洗,涂护臀霜隔离刺激。

指甲修剪:

用婴儿专用指甲剪,趁宝宝睡着时修剪,避免抓伤脸部。

2. 喂养要点

母乳喂养:

按需喂养(每天8-12次),新生儿胃小,每次吃奶量少但频繁。

确保正确衔乳(含住乳晕而非仅乳头),避免妈妈乳头皲裂。

喂奶后拍嗝:竖抱宝宝,轻拍背部5-10分钟,防止吐奶。

配方奶喂养:

按说明比例冲调,避免过浓或过稀。

奶瓶、奶嘴需彻底消毒(扮运煮沸或蒸汽消毒)。

注意奶温(滴手腕内侧测试,接近体温厅知梁为宜)。

观察吃饱信号:

每天6-8片湿尿布,体重稳步增长(出生后几天可能生理性减重,7-10天恢复)。

3. 睡眠安全

睡眠姿势:

仰卧最安全,避免侧卧或俯卧,降低窒息风险。

婴儿床避免放置毛绒玩具、枕头、松软被褥。

睡眠环境:

室温22-26℃,湿度50%-60%,穿睡袋比盖被子更安全。

白天不必刻意安静或黑暗,帮助区分昼夜。

睡眠时长:

新生儿每天睡16-20小时,单次睡眠2-4小时,夜间需喂奶。

4. 健康观察

黄疸:

生理性黄疸(出生2-3天出现,7-10天消退):多吃多排,适当晒太阳(避开直射强光)。

病理性黄疸(出现早、进展快、持续时间长):需就医,可能需蓝光治疗。

便便状态:

母乳宝宝:金黄色糊状,每天3-5次;配方奶宝宝:淡黄色,略稠,每天1-3次。

异常信号:血便、白色陶土样便、持续水样便。

体温监测:

正常腋温36.5-37.3℃,避免过度包裹(捂热综合征风险)。

5. 疫苗接种与就医提示

疫苗计划:

出生24小时内接种乙肝疫苗和卡介苗,后续按计划接种(参考当地免疫规划)。

及时就医的情况:

发热(体温≥38℃)、拒奶、精神萎靡、呼吸急促(>60次/分钟)、持续呕吐或腹泻。

6. 其他注意事项

衣物选择:

纯棉、透气、无骨缝制,避免纽扣或线头缠绕风险。

比成人多穿一件即可,摸后颈判断冷暖(温热无汗为宜)。

亲子互动:

多进行肌肤接触(如袋鼠式护理),轻柔抚触有助于宝宝情绪稳定。

重要原则

洗手后再接触宝宝:新生儿免疫力弱,需减少感染风险。

避免摇晃宝宝:剧烈摇晃可能导致“婴儿摇晃综合征”。

定期儿保检查:监测生长发育曲线(体重、身高、头围)。

如有不确定的情况,及时咨猛明询儿科医生或专业育儿指导,避免依赖非权威来源的信息。祝你和宝宝顺利度过这段珍贵时光!